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记版纳药业参与傣医药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保护行动
11 月1日—2日,在中国民族植物学会主席,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裴盛基教授的带领下,来自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尼泊尔、印度等十个国家的传统民族药开发与保护的国际组织对西双版纳傣医药社区保护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公司的四塔傣医药传习馆,公司副总经理王剑作为项目单位负责人参与了调研和考察。
西双版纳傣医药社区保护项目由美国多特瑞公司资助,云南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心组织实施,旨在通过社区就地保护途径,加强西双版纳傣药植物保护和傣医药知识的保护,为我国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湄公河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做贡献。“自然圣境”的保护便是其中的项目之一。
所谓“自然圣境”,是指被民众称为“圣山”、“龙山”以及神树的自然景观,其大多存有一些原始森林的片断,残存着珍贵的原始森林物质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自然圣境”的热带分布属达207个,占总属数的93.7%,这一现象引起了各国植物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对“自然圣境”的深入研究后一致认为,“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与各民族的植物观,生态观以及生存与发展密切相连,近几年,在植物学界掀起了深入研究、保护“自然圣境”的热潮。
其间,裴老及国际傣医药保护组织参观了公司的四塔傣医传习馆,参观了传习馆傣药材标本、傣医药的发展传承、傣医特色疗法等各个区域 ,深入了解了目前傣医药的发展状况。裴老很赞赏公司为民族药发展所做的贡献,希望我们将傣药植物保护和傣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传播出去。为此裴老为我公司做了“弘扬傣医文化、传承傣药知识”的题词。
这些来自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尼泊尔、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民族药研究专家,都是从事民族药开发和保护的科技人员和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者。通过实地考察,研究促进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民族药的开发和保护方案,提升民族药开发与保护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参观交流,在充分展示我国在民族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希望能通过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在民族药开发、研究和药用植物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交流,让傣医药走出国门,振兴民族医药。
作为傣医药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保护行动的一份子,我们很荣幸能参与这个项目。我们将牢记自己的使命,在开发民族医药的同时,对西双版纳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加快建设野生傣(南)药材人工栽培的规模化、标准化傣(南)药材种植基地,为傣药生产提供充裕的后续资源,拓展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力求把景洪市建设成为集科研开发、中试孵化、种植基地、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天然傣药“南药”原料基地和现代化傣药南药生产基地,发扬光大民族医药。
人物链接:裴盛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植物学会主席,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委员会(WCPA)委员。主要从事植物资源、植物分类、民族植物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论著120多篇(部),获国内外科技奖项12项,是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开创者,荣获民族植物学家协会最高奖哈什伯杰奖和美国东西方研究协会杰出奖。从事西双版纳森林研究工作27年,在尼泊尔山地中心工作8年,他埋首丛林35年,从傣族的传统中发现了民族的高能薪材铁刀木,由政府在各民族村落推广,从而保存西双版纳的森林,使之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自然森林面积达35%的地区。裴盛基是中国最早提出“自然圣境”的信仰有利于环保的科学家,也是目前神山保护观念的始作俑者,由此恢复了西双版纳圣境的“垄山”。